一碗难求:揭秘古代穷人使用的特殊餐具
在遥远的古代,人们使用着一种特殊餐具,这种餐具虽然制作工艺相当精细,却始终被视为穷人的专属用品。当现代人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后,往往都会发出感叹:原来古代的穷人竟然穷困到如此地步。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餐具呢?让我们把时光倒流,一起探寻这个有趣的历史发现。
随着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,各种古装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其中以清朝和民国题材最为常见。细心观察这些剧作的朋友会发现,在表现穷人或者乞丐的场景中,导演们总喜欢用一个破旧不堪的黑碗作为道具。在现代人看来,家里打碎几个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,更不会有人去使用那些已经破损的餐具。但令人震惊的是,即便是这样一个破旧的碗,对古代的乞丐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连一个破碗都用不起,古代的乞丐到底穷到什么程度?提出这种疑问的人不在少数,毕竟现代人大多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贫困,很难想象那种极致的穷困生活。当时的穷人不仅买不起像样的餐具,甚至连捡拾别人丢弃的餐具的机会都没有。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连破碗都用不起,古代的乞丐们到底用什么来盛放食物呢?
展开剩余67%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其著作中曾提到一种特殊的餐具:箪笥,盛饭食者,圜曰箪,方曰笥。孔颖达在注解中进一步说明:箪圆笥方,俱是竹器,亦以苇为之。这里所说的箪,就是古代最常见的竹制餐具。《论语·雍也》中一箪食,一瓢饮的记载,生动描绘了古人简朴的生活状态:一个人维持基本生活,只需要一个盛饭的箪和一个喝水的瓢。虽然这种生活境界对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,但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却真正做到了。
那么箪究竟是什么呢?其实它就是古代人用竹子或芦苇编织而成的碗状容器。成语箪食壶浆中的箪,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餐具。箪的大小与现代的碗相仿,虽然是用植物编织而成,却可以用来盛放水和稀粥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,他们编织的箪通常不会漏水漏粥,在实用性上完全可以与现代的碗相提并论。想象一下,仅用一些竹条和草茎就能编织出如此实用的餐具,古人的编织技艺确实令人叹服。
然而,这种看似精巧的餐具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。因为是竹木制品,箪的表面布满细小的缝隙,在盛放过粥饭之后极难彻底清洗干净。即使勉强清洗,潮湿的环境也会让箪很快滋生霉菌,严重危害使用者的健康。如果乞丐乞讨来的食物没有一次吃完,剩下的很快就会发霉变质。正因如此,古代的贵族乃至普通百姓都不会使用箪,只有走投无路的乞丐才会被迫选择这种餐具。
历史发展到唐代,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,人类餐具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。各种陶瓷餐具的普及,终于让乞丐们有了相对体面的乞讨工具。不过,与陶瓷碗相比,箪并非一无是处。陶瓷碗虽然美观,但极易破碎;而箪凭借其独特的编织结构,即使重重摔在地上也不会损坏,这种耐用性是其他餐具难以企及的。
进入现代社会后,金属餐具开始流行。虽然金属餐具易清洗、耐摔打,但导热性过强的特性也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由此可见,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餐具,或许正是这种不完美,才推动着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。
发布于:天津市